他回来了?他一直在

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希特勒归来》(Er ist wieder da)胡言乱语影评,含剧透极其严重的私货夹带,戳开请谨慎。

也是看到朋友圈的照片,才惊觉这部2011年大热的小说已经被拍成电影,且即将上映。

小说一直没有看,因为当初在amazon看到一篇一星影评,表示希特勒进娱乐圈什么的简直扯谈。我觉得也很扯谈,然后想这会不会又是德国人哗众取宠的一种方式,像《拜见希特勒》一般,又或者如同《帝国的毁灭》试图诠释一个人性化的希特勒一样。

但电影铺天盖地的宣传倒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今天正好有空,遂成行。

插播一个买票小插曲:嘴一时秃噜把eine Freundin von mir说成meine Freundin, 还在琢磨着选什么座位,结果售票员眼疾手快已经选好两张情侣座并出票了= =|||||||

(╯‵□′)╯︵┻━┻我明明笔直如同电线杆!

这就像这部电影的基调一样,一开始你会把它当成喜剧片,看着那个从70年前穿越而来的希特勒闹出各种笑话。然而随后你会沉默,你的笑会陡然卡在喉头,最后,在一片温暖的夕阳下,在一片祥和的街头,你想着片中的情节和对话,会觉得全身一阵发凉,就像《1984》中,你得知老大哥和大反派只是同一个政党的一个把戏一样。

Er ist wieder da? Nein, er bleibt immer da.

他回来了吗?不,他一直在。

——————————–>>>>>

尽管作者运用的穿越手段已经是中国无数网文作者玩剩下的,我们的元首还是随着焚烧带来的白烟,穿越到了2014年(小说里则为2011年)的柏林。

他睁开了双眼,穿着带有烧伤痕迹的制服在柏林街头跌跌撞撞。那些他以为的“帝国的未来”“妇女的榜样”早已沧海桑田,那些“优等民族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外国人和移民一步步鲸吞蚕食。

然而他行走在街头,只会被当成一个绝妙的模仿者。尽管他一再认真地强调自己是真正的阿道夫·希特勒,在这样一个娱乐没有下限的时代,又怎会有人当真。人人竞相同他合影索要签名,上传到社交网络上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却无人知道身边的这位,正是复生的恶魔。

在报刊亭老板及受生存威胁从而绞尽脑汁挖掘新闻与爆点的记者帮助下,尽管笑料迭出,希特勒还是迅速适应了现代的生活。影片这时候展现的,正像某些段子手乐此不疲的钓鱼:

候选人A: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而且会星象占卜学。他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枪,每天喝8到10杯的马丁尼;候选人B:他过去有过2次被解雇的记录,睡觉睡到中午才起来,大学时吸鸦片,而且每天傍晚会喝一大夸特威士忌;候选人C:他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只偶尔喝一点啤酒。从没有发生婚外情。

你会选谁当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呢?

穿越而来的希特勒,道德严谨,理想崇高,待人有礼,爱护动物,关怀女性,满怀天命感,所思所念无一不是为了德意志未来的辉煌。你看,不想当演员的政客不是好元首,哪怕身处在已经物非人非的德国与柏林,他汲取着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的科技与知识,在陌生的世界中迅速找到了最适合目前自己的定位,并开始逐步实现自己的野心。

记者终于说服了上司给希特勒一个上节目的机会,而原汁原味展现自己的希特勒也迅速发现了网媒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当然,观众眼中这只是一个试图搏出位的敬业的喜剧演员。他们因为奥地利口音及惟妙惟肖的“模仿”捧腹大笑,youtube上同样意图吸引眼球的热门PO主肆无忌惮地继续引爆热度。一时间,举国上下无人不知,“希特勒”回来了。

他们疯狂地请希特勒上各种节目,继续那些他们以为是以取悦他们为目的的元首式演说,曝丑闻也好设陷阱也罢,一切为了收视率,一切为了曝光度,一切为了走红。

全国人民沉浸在希特勒式的狂欢中。而无人知晓的,是希特勒真的回来了。

而他是多么精明的一名政客,多么深谙人群心理的演说家。早在记者带他环游德国时他便发现了电视作为Propaganda(带有政治倾向的宣传)的优势,而youtube则为他二次打开世界的大门。他那么精巧又小心地在这个娱乐至死的世界中扮演着自己,有个细节我现在想想都希望只是自己过度解读或者多心:那么多或好玩或搏出位的人向他行纳粹礼,他以纳粹礼回敬了吗?

他没有。他从头到尾,都只是微笑地招手。

你们以为你们在高高在上地鉴赏一名小丑,但事实上,被鉴赏被掌控被潜移默化的,正是无知无防备的大众。

在影片用致敬《帝国的毁灭》元首愤怒的那一段展现因为过度消费希特勒导致收视率下降,电视台做出拍电影的决定后,我再也没有笑出来,整个电影院也由一开始的笑声连连,到趋于沉默。

他已经通过发布日记出书占领了纸媒,通过谈话节目占领了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而现在,他将进军大屏幕。

这哪里是希特勒进军娱乐圈的故事,这分明是善于隐藏自己和展现自己的政客,精心策划着反攻的故事。

在学会使用谷歌的之后,希特勒输入的第一个查询单词,便是“Weltherrschaft”. (统治世界)

所有的谈话节目中,他精明且有目的性地通过一些“蠢事”或“讽刺”,影响着所有观众。他利用媒体平台把自己包装成明星,通过摄像机传达他那仍然富有煽动力和诱惑力的想法。大众为这出经久不衰的喜剧狂欢着,但谁能保证在如此强度的耳濡目染中,一些观念会不会动摇,一些想法会不会改变。

而希特勒也迅速接洽了新纳粹党派NPD,以犀利的演讲甩了NPD主席一脸后,开始了他重返政坛之路。

此时电视台的电影拍摄工作正进展得如火如荼,而你真的相信,那袭击了他导致他住院的新纳粹分子,不是出于希特勒本人的授意吗?

这一住院为希特勒迎来了雪花般的赞誉,人人称赞他为反对新纳粹、推行民主进程的先驱。他收到了如山的鲜花与慰问卡片,而这一切,和1933年,是何等的异曲同工。

而希特勒的魅力唯一未能迷惑的,便是一位已经老年痴呆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谁的犹太老太太。然而她第一眼就清晰地认出了他,那些曾经罹患的苦难,那些在心底依然清晰的浩劫与屠杀换起了老太太的清醒。面对希特勒镇定自若的解释与自圆其说,她没有被蒙蔽分毫,指控着眼前的恶魔,并发出了悲愤的哀嚎。

这一哀嚎也加深了记者的怀疑,他通过最初无意间拍摄到的视频发现了希特勒归来的真相。记者疯狂地冲进医院,他试图告诉所有人归来的不是喜剧演员而是真正的希特勒,然而如此荒诞的事实,有人会相信吗?

即使相信,那些为求曝光率而毫无节操的媒体,又怎会放过这一赚钱走红的大好机会呢?

(以下剧透,故反白处理,建议观影后再看,此处为本片最大转折与最大讽刺)

因此,编剧把这个梗改编进了电影。发现了真相的记者颤抖着同希特勒在夕阳下的Alexanderplatz附近的高楼上对话,他最终开了枪,看着希特勒坠楼,楼下却没有他的尸体。然而记者的身后,却传来了那令他熟悉的奥地利口音:

“你杀不死我。你们是我的一部分,只要有你们在,我永远都不会死亡。”

这电影中最后一个镜头。所有人都在欢庆着电影的成功拍摄结束,而真正且唯一知晓真相的记者,已穿着束缚服被关进了不允许近距离接触探望的精神病院。

镜头一转,希特勒坐在电台前决策者的敞篷车里,如同阅兵一般巡视着柏林。街道上有人打招呼,有人行纳粹礼,有人竖中指,有人欢笑有人咒骂,然而,都仅仅是针对这位“喜剧演员”本身。

生活好似又恢复了平静,网络上也即将出现更多更出位的红人与爆点。

一切似乎在这里戛然而止。

影片的最后,你会看到一些真实的,在德国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画面。新纳粹的猖獗,Pegida(反欧洲穆斯林化运动)的游行,极右主义的兴起,欧债危机与希腊危机……

他们和“希特勒”的归来,真的毫无关联吗?

而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活跃在政坛还是活跃在民间的“希特勒”们,又有多少呢?而被这些“希特勒”影响、煽动、掌控的人群,又有多少呢?

二战的硝烟已经过去了70年,纳粹的罪恶已成为如今孩子们的戏剧。

然而隐藏着的野心家的面貌,真的和我们不同吗?

Denn es ist eine Eigenschaft des menschlichen Geistes, dass Beispiele keinen bessern. Die Torheiten der Väter sind für ihre Kinder verloren; jede Generation muss ihre eigenen machen.

—– Friedrich der Große

那些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存在,或许,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