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正史赤壁

正文没啥看头,精华全在评论里……

其实还是大巴里的更精彩,改天截图发上来。

—————–>>>>>

前几天看《赤壁下》看的有点热血沸腾…尤其是曹伯伯说:“想回家看看我的小儿子”那一段…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握紧又复松开的手…建安十三年五月夭亡的仓舒…七月曹军征刘表,赤壁一役始于十二月,小丕和他老爸,离开夭亡的幼弟,半年多了。

所以一时心血来潮想把《燕歌行》里赤壁的那部分先写出来……疯狂翻史料的时候(历史小说就是这点不好,不了解历史根本无从下手- -),突然发现赤壁一战,根本没有演义里说的那么神乎其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真的是比《世说新语》还要不靠谱的野史啊:

1. 正史上本无“借东风”“草船借箭”一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明文记载:“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
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第九》记载这段历史较为简略:“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由此观之,诸葛之功,乃在劝说孙刘联手抗曹,推以天下三分之事。而东风之事,无稽之谈。《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第九》曰:“……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言曰:“……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先不论黄盖诈降以及敢死队小船火攻一事的真假(只在《吴书》和《江表传》中有记载,《魏书》和《蜀书均未提及》),正史中没有丝毫关于“借”东风一说。周瑜常年在夏口操练水军,比起一个外地人诸葛亮,公瑾都督自然对长江水文气候熟悉的多。以三国时期的条件和记载,祖籍为琅琊、南阳躬耕的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长江气候掌握到比周瑜还要熟悉的地步,更不用提小气候范围内的冬季东南风了。曹军帐下也不是个个废柴,否则曹军何以大意认为不会有东南风一说?湖北武赤壁遗址亦曾有电台为此趁冬季采风,模拟战营里高高飞扬的旌旗飘向正是西北。所以很明显,赤壁一役起决定性作用的东南风,不是借的更不是孔明同学夜观天象算出来的,而是吴军对水文气候的熟悉所致。而诸葛先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更只是为了“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吧。罗氏之谬赞,误导后人矣。

2. 真的是一把火烧的曹军大败吗。按照《三国志·吴书》和《江表传》的记载,黄盖率领数十艘覆满鱼膏柴火的船前往曹营诈降(那时已经在刮东南风了),直冲曹军中军。此刻联合军射火箭点燃敢死队的小船,“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船,延及岸边营柴”。即使风势再猛,火烧的路线必然只会是西北方向。再者,冷兵器时代火攻只是助势,真正对战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地面部队的作战。东南风烧的应是西北及中军的大船,此刻孙刘联军自然做好了地面进攻准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载曰:“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退。”《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第九》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由此可见,联合军来势凶猛准备充足,而已经乱了手脚的曹军应该如何应对以及撤退呢?有一句不为人知的史料:《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第九》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提及了曹操给孙权的书信:“赤壁之役,直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一世枭雄,并不是因为一次大败就找借口推托之人。曹军大营地形不适合突围,若要阻止联合军登陆进行地面作战,且不使己方战船辎重落入联合军之手,唯一的方法就是自我焚船,把火线拉长拉宽,以拖延联合军到达曹营,进而争取撤退时间。公瑾烧一半,自烧一半,漫天的火光成就了火烧赤壁的神话。从战略撤退方面来说,这封书信,还是有着一定的可信度。

3.华容道的真相。演义里那段可谓把诸葛亮的智谋演绎的淋漓尽致,什么利用地形布下伏兵,赵云、张飞、关羽轮番堵截等等,可惜,说到底都只是小说家的白日梦罢了。据考证,湖北地区一部分所谓“三国遗址”都是明朝之后才凭空出现的,那个时候各式各样的野史以及集野史和YY还有变态之大成者的《三国演义》已经开始大行其道了…而如果分析三国时代曹军撤退路线会发现,曹操走的是洪湖畔,我们荆楚大地所属的地形决定了曹军的逃跑路线是一·马·平·川…根本就没有什么树木丛杂山川险峻,华容道是一条山间的狭路…就算是那些号称“华容道”的古迹,去过的人都知道,一马平川啊一马平川,山在哪里?罗贯中是不是太想看山了?啊~去西陵峡瞿塘峡和巫峡吧~绝对山势险峻水流湍急,多么适合伏击啊~不送了!至于什么“关云长义释曹操”,拜托,三兄弟里其实最莽撞的二爷那个时候跟在备叔旁边呢,哪来的精力去围追堵截曹操啊…表现忠义也不是这样胡掰吧?《三国志》非注解部分没有一个字提及曹军走华容道一事,若二爷真有此等义薄云天的壮举,本传里怎么没有丝毫提及呢?唯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说的也只是曹军撤退的狼狈和劫后余生罢了…所以罗贯中啊,贬魏扬蜀也不带这么夸张的吧…

 4.刘备在赤壁之战的作用。虽然很不情愿承认…啊啊,先摆史实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言:“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称:“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我们所熟悉的“周瑜使苦肉计,黄盖献诈降书”然后火烧赤壁的说法,仅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综上,从正史中分析出的说法,除了吴书之外,大都说的是刘曹之间的对决。当时的战略形势是刘备屯兵于夏口,周瑜、程普等率兵来援,所以,赤壁一战联合军方的主帅应是刘备,周瑜率军施以火计,刘备军进而进行地面作战打击。还有一点很让人在意,就是前面引用过的《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撰写《山阳公载记》的乐资是晋朝人士,山阳公本人是汉朝废帝,刘皇叔又是汉室宗亲;《江表传》里有提及瑜率轻锐进军攻曹,然而《江表传》多有吴人溢美之词,大约是和《魏略》一个性质的。那么姑且这两个说法统统打一个折扣,结论应该是刘备是联合军方的主帅,蜀方的职责是配合火攻进行地面打击,而并不是~坐享公瑾的其成。所以说废柴备叔还是有点用的吗…就算是挂名主帅…

综上,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并不是《三国演义》里的群魔乱舞,曹军落败也只能感慨天不时地不利,而所谓的“人不和”,正史里蔡瑁倒是有投降,张允根本没有降曹操,又何来曹操中反间计怒杀二将,还有庞统所谓的诈降献连环计一说?所以最可怕的野史不是《世说新语》《搜神记》这类一家之言,而是怀抱着某种变态心理主观情绪极强的小说家,大笔一挥YY歪曲了历史原本的面目,误导了后世无数不读正史只知演义的无辜人民群众,进而衍生出的戏曲、影视作品更是把这种错觉推向了极致的高峰。所以人民至今仍在津津乐道“借东风”“华容道”“七步诗”“气周瑜”这样一些凭空捏造只为了满足某小说家怨念心理的故事,而让历史的真相,埋没在滔滔而逝的长河中。

——赤壁边,三国时代的风仍会时而猛烈时而轻柔地抚过。

Today on history:

  1. 2006:  江南(3)

22 thoughts on “煮酒·正史赤壁

  1. hp

    哈哈!你忒强啦!但是还是喜欢比较神化一点的故事了。。先入为主。。。。主要是因为太“崇拜”诸葛亮了 呵呵 不想打破美梦
    呵呵
    下次 要得听你当面讲 肯定更有意思些

    [回复]

    Reply
  2. 风烟静

    其实按照有人考证说,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有一些演义段子已经深入民间了,所以把所有的事都兜到他头上去也不算对,只能说他把历史朝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向给继续歪曲了下去吧!南宋后曹氏父子的奸臣样基本上就已经脱不掉了,南宋许多诗人就已经张口闭口“君才十倍曹丕”(坦白说,看了我就烦,就没别的可以说了么),所以说发展到明朝那是个什么局面也是很难讲的啊!死人自然是斗不过活人的宣传攻势的,曹操和曹丕又没办法从地下爬起来给自己正名……于是就这么一歪再歪下去了,叹……

    [回复]

    Reply
  3. 风烟静

    把责任全撇到子建身上固然是没什么道理的,但是身为tzd我觉得这是我自然的条件反射,反正他子建粉丝众多不差我一个,他一千八百年来得了多少本不该属于他的同情?就让我怨恨一下正好抵偿一下么……orz……

    君才十倍曹丕–哼,就只有那些没有想象力的人才动不动就这么说,好似不说这句他们就不会写孔明了似的……杨万里貌似还有一句“人间未见瑶山集,十倍曹丕尚有余”是应是拿来奉承还在太子时的宋光宗的,看得我哭笑不得……阿丕说了嘛,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那些文人没胆子轻当朝的人,自然就跑去轻古人了。反正是曹贼,轻了也没人说什么–他们大概就是这么想的。

    [回复]

    Reply
  4. Desiree

    责任都在历代子建的FAN身上~
    然而觉得很奇怪的是,有人说到曹植,只知道七步诗,还是四句版的,对曹丕根本没看过,就敢说什么曹丕远不如曹植。
    庆幸的是自己没有演义时就志,并且三曹都看过了,可以毫不示弱地和人争辩说:我觉得曹丕更好是有理由的。
    (也许曹丕名与字都太难读了,不是PEI就是HENG,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

    [回复]

    Reply
  5. 风烟静

    其实尊刘抑曹到这个地步,毛氏父子也功不可没啊!没有他们,可能不到现在这种程度……经他们大笔一挥,曹魏愈发没有出头之日了。

    然而觉得很奇怪的是,有人说到曹植,只知道七步诗,还是四句版的,对曹丕根本没看过,就敢说什么曹丕远不如曹植。
    ————————–
    说的人多了,自然大家也就相信了,纵然自己没看过,可别人都这么说–大概就是这么个心理吧!

    舆论导向的确是重要工作,宣读典论有什么用,要就干脆大笔一挥–改史!那才是真正釜底抽薪的本事。不在乎专家学者最后能考证出真相如何,只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多宣传宣传,假的就能被说成真的了……唯一可惜当时天下三分不能统一口径,此法大概不是很可行。

    在众多介绍三曹的文章中曹丕绝对是打酱油的,写的人似乎都是在写完曹操曹植之后忽然想起来这是三曹而不是二曹,然后匆匆补上两句完事……要么就是从曹操过渡到曹植的中间一笔带过……这不就是来凑数的么!语文课本上选燕歌行实在是不太可能–除非某天tzd当了教育部长?我当时和朋友谈论起语文书中不收曹丕作品的缘故,就说–大概是尴尬于不知道该怎么介绍作者吧!

    话说我见过的最好笑的指责曹丕的说法是怪他引起了八王之乱……当时真是口胡到无话可说。怪他害魏国被灭已经很口胡了,怪他引起八王之乱真是那个口胡之最啊!

    PS: 语文老师也这样,真真该找本字典狠狠砸过去。

    [回复]

    Reply
  6. 路人乙

    最好笑的指责曹丕的说法是怪他引起了八王之乱
    ——————————————-
    我还看过有人分析了一大堆,然后说他祸害了中国一千年……
    口胡,这真是个祸水了……

    [回复]

    Reply
  7. Desiree

    ——或者说中国的正统思想是同情这样“被兄长迫害才华无处施展”的可怜弟弟吗…那被李世民亲手杀死的哥哥弟弟又该怎么算…..
    那是被弟弟步步紧逼不得已流泪为之的哥哥一腔哀痛地杀了恶业罄竹难书的兄弟呀。哥哥多可怜,不得不亲手杀了心爱的人呀。(恶……)
    其实西游记里唐太宗借十三库金银超度亡魂的情节,也可见正负另有一种说法~
    曹丕绝对是凑数的,要不是我运气好看了一本古诗源,恐怕这辈子也没机会认识他。
    曹丕的作品不冠着名字拿出去,谁都不会以为是曹丕写的。单看短歌行——仰瞻帷幕,含情多深,可要一说了名字,一准都说他伪善~干脆,要是语文书里选他的作品,就把作者名当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出来吧。
    所谓的口诛笔伐,受伤最深的俨然是曹丕嘛。(白担了虚名)
    (小P看你以后还敢赤裸裸地说文人相轻么,人家就特意轻你了)
    请问那个八王之乱的考证在哪里……想看啊。

    [回复]

    Reply
  8. 风烟静

    李二的事情我本人极不DJ,就算是说成花儿也绕不过事实去,对比阿丕只是野史传闻而已就被骂了这么多年,好了我就是嫉妒怎么样?我很喜欢西游记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李二那段公案……纵然你是千古明君,也没法把做过的事情说得没做过,更别以为说得委屈就行了……

    我一开始知道他喜欢他纯属因为七步诗orz……当时看完故事觉得这个哥哥真好就这么放过了弟弟|||当时我还很小什么三国志什么曹丕诗那都是不知道在哪儿的东西,但我就是喜欢他了|||所以其实我对自己当时是怎么对他有如此大的信心都觉得很惊奇。然后后来才开始读更多的书看他的诗文……于是tzd就是这么造就的。我从前喜欢他,却也蛮欣赏他的弟弟,总觉得他们大概有什么误会之类的,但是后来读得越多就对他弟弟越不满,到今日就是条件反射了……

    说起来曹魏被冤的人也不光阿丕一个了,除了植弟弟一直以来名声甚好之外(最妙的是那些忠君爱国的文人们喜欢把植弟弟也描写成忠君爱国,可是,子建弟弟忠的君不都是魏主?爱的国不都是魏国?他们正统观念如此之强不是该谴责他么?每次想到这个我就想笑),其他人即便是翻案也是近代之后的事情吧。想到阿丕盛赞的三公,不就是和阿丕一起受了这么多年委屈么……现在人想到华歆王朗,多半还是奸诈形象吧?至少阿丕不孤单了,望天……

    大概是我上学的时候年代久远,印象中我们课本是连七步诗都是没有的,否则的话说不定还可以给大家宣传宣传七步诗实在是个八卦小报传出来的玩意儿不可以当真什么之类的。这宋定伯捉鬼我是很晚才知道居然可能出自文帝手笔的……至于语文教科书中不提他,大概同样是因为提了他尴尬吧……曹丕的诗不带名字都想不到是他写的,带了名字人一准说他伪善–说得没错,总之这些人先有了曹丕的一个形象,等发现他的行为他的文章不符合这个形象的时候,就给曹丕扣个伪善的帽子,而不是自己先反省下自己给他塑造的形象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他们要这么带着偏见看阿丕,谁也没办法扭转的吧……

    说他祸害了中国一千年的说法被你一提醒貌似我也见过!貌似是从丕吧传送过去看到的……真是看得我哭笑不得。而至于说他压制宗族以至于曹魏被司马氏所代,这已经算是很常见的说法了,我我我见怪不怪了orz。至于说他造成八王之乱的,我已经忘记具体是怎么说的了,只记得也是在某处私人博客看来的……早知道该把地址留下来回去瞻仰的|||

    其实我觉得南朝里宋齐两朝文帝应当还是颇有追随者的,虽然有谢灵运之辈,但是文帝风采还不算是完全被压倒,不过之后风头就逐渐被子建彻底占去了,阿丕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打文学的酱油|||||

    [回复]

    Reply
  9. Desiree

    说到小炅了……赵光义我也喜欢,可我从不觉得他是个好人~~但就这不是好人下手不知比曹丕毒辣多少倍的人,我看都不见得名声有曹丕坏。因为他当了皇帝后粉饰自己么?小P你也是皇帝,怎么不学学。
    我不介意玄武门,但后人引为什么贞观盛世就为他粉饰玄武门,那逻辑就太不对了。甚至还看到过什么如果不玄武门唐朝不能这么强盛,这什么什么联想啊。这是传统喜欢的一俊遮百丑么?但是曹丕……他的丑还不是他做的,他的好处就全被抹杀,乱七八糟的受不了了。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第一次看见这句,立马想起苏武李陵诗中的“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全都是叫人心里发痛的句子。
    我倒觉得,小P的特色就在那双飞二字上。他在盛宴中形单影只,但心里是想有谁可以双飞的(……),但是有些人跟不上他,真正能陪他双飞的人,却常常不能陪到底~(我又开始扭曲了),那句说滥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太适合他了。
    沈德潜说曹植:五色相宜,八音爽朗,用典而不逞典,使博而不矜博,是很好很对的。他说曹丕:能移人情也是很对的。然而心中觉得,使博用典,毕竟还是脱胎于有形,而曹丕……只是一片天然,绝无心机,觉得越读越深,动心无穷。
    曹植的好,是人间的好,可致的好;曹丕的好,是说不出的好,纯粹出于体质气质,学不来的。王夫之的“仙凡之隔”说得贴切。
    《宋定伯捉鬼》这辈子都是干宝的了,以讹传讹害死人。(所以考证派是不和谐音呀~)
    我最早看的插图版七步诗,曹植的表情太激昂正义了,以致我反而对那烟雾后的曹丕有兴趣(那曹丕画地真难看),后来就不提了,看了他的诗,还有什么说的呢。
    带着偏见的很多人,也许觉得,比起要他们承认自己错了,不如还是曹丕错了比较好。
    打文学的酱油……这句话好精辟。
    PS:南朝里头,我很爱西洲曲。(设若是萧衍做得~)
    PPS:推荐:http://tieba.baidu.com/f?kz=1321120

    [回复]

    Reply
  10. Desiree

    凌云台,第一次看见这故事时就笑闷了,曹叡小弟俨然没有他爹淡定嘛。
    有人说托尔斯泰的好处,在于挑不出他一点好处。小P也如此啊,有很多名句,那是价争一字之奇,但是他的东西,非得一整篇看,单挑个把句没有上下文的,有时竟会显得很平庸。于是又要说那句——如有佳语,大江前横。文眼、点睛这类东西在他手下并不存在,或者说很少。小P真的很贴十九首,只是在韵节上不那么郑重平稳显得古风,而是曼妙多姿。
    三曹诗选评地有些公式化,没有贴近地去感受,而是以一个后人的身份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在褒贬,还褒贬地特别贴切人民群众的口味,要不是因为当时觉得小P东西很难找,才不会去买。很久以后,才知道世上有个集子叫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到手后安然了。(我的三曹诗选被窝抄满了小P的诗。)
    我比较喜欢就文论文,就算要联系作者生平,也没什么资格说他对错。所谓功过后人评说,而后人所评的,无非是个结果。
    有个三曹资料彙编一直很想买,又不敢买,怕被气破肚皮。
    典论刊石……其实我们应该感谢没人将此收入笑林广记去呀。(有啥好笑的!怒!典论的精义不去管,斤斤于此细务,小家子气。文人能说的就是你们呀!哼,嘲笑别人的人也会被后人嘲笑的。)
    小P粉饰自己的手段很直接……汗,一点不怕被人发现。

    PS:赵光义么,我一直觉得他乃人才。他没一点比得上他哥(默),然而他忍得下把得牢,于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其实说的是他呀。
    PPS:有没有在线顾随的文?说实话我听过他名字,还真没看过。发现他上面的周作人我很喜欢,下面的迦陵和邓云乡也喜欢,就是跳过了他。……

    [回复]

    Reply
  11. 风烟静

    我对玄武门意见这么大大概是觉得自己被骗了的反弹效应吧–小时候看历史书太宗真的是众多皇帝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那玄武门的说辞我也真信了他那套委屈的说辞,于是后来年纪渐长总觉得不对头最后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被骗了啊!然后就对李世民意见巨大了……说玄武门之变造成唐朝强盛的说法还真的不少见,真是让人惊奇于这个逻辑。这样一俊遮百丑的论调还真的不在少数,有时候就看了让人郁闷。

    其实认真说起来阿丕也并不算是做了一千八百年冤大头……不是有人考证过么,说古代大一统的王朝大部分就倾向于对曹魏抱持正统的态度,或者至少不至于把什么坏事都丢给他们,如西晋,如唐,如北宋;然后偏安一隅的王朝就都倾向于视曹魏为寇仇,比如东晋,比如南宋……所以我觉得阿丕的名声真正彻底坏下去也还是在宋朝的事情,以前的人虽然也更待见子建的诗文但还不至于彻底无视文帝,唐时还有一些诗人寻章摘句都有不少文帝作品的……可是到了宋时,阿丕作品散失都比较严重,据说唐时他的作品还有十卷的,到宋就只剩下一卷了……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很口胡……虽然宋朝是我相当喜欢的朝代,只是这个太让我抓狂了。南宋之后,阿丕大概就彻底翻身不能了。只能说后世的人因为自己的需要实在是脑补严重……

    我觉得阿丕在禅代方面做得实在是很好了,后代同样被冠了“篡”字的那些人,谁有像阿丕这样善待前朝皇帝了?而换个角度说,我总觉得这也同时证明了当初魏代汉还真的是人心所向,他就敢把个汉天子放在那里好好供着不怕人打着汉天子的旗号背后搞鬼,你要说大家都不敢反对也好,反正他是很坦然地这样做了,后世有多少个做到了这样的?其实我只是想说我很萌团结一心的魏国的开国君臣||||||

    我对诗对文都是打酱油式的爱好,在这方面并没有研究也并没有多少知识,不过我的确可以很坚定地说我更喜欢曹丕的诗文,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就因为他能打动我而已。我和身边一个朋友常说他的书信文章的就是,隔一千八百年时光读起来,还是毫无阻隔,让人心为之动。他用辞遣句实在是妙,最妙在他几乎不用艰涩难读的字词却总是能写出那样别致的风景情韵,实在是让人喜欢得不得了,而且“觉得越读越深,动心无穷”,这句真是说得太对了!而陈王的诗文就不那么能打动我,也许辞采的确是妙不可言的,但是我真的无法被打动,于是对我来说他就是不如他哥了。至于六朝的绮糜文风嘛,其实我觉得最应该怪的是植弟弟那些粉丝啊= =!谢灵运的东西我没读多少,对他印象最深还是那段八斗之才的典故。其实我也不是不喜欢傲的人,但是对这位这样傲法的同志还真的是比较没有好感|||||大概也是恶僧及笠的缘故,我是个很容易被情感影响的人……

    不过其实阿丕诗赋写得再深情再好都没用,那些人一旦给他扣上个”伪善“的帽子,你就没法跟他争辩,他都就咬定偏见不肯放松,自己脑子里就描绘了一个伪善的草皮,你说什么他都是不会觉得自己错了的。就像Desiree大人说的,比起他们错了,还是曹丕错了比较好……而至于像”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春风得意“之类的评语,我都会觉得评者根本就是自己是什么眼中看到的也是什么。所以诗文鉴赏书是必须得好好挑的,这种自己想当然又带了偏见来评的人实在是让人看了就窝火。我见过最好笑的评论之一是一本建安诗集上评曹植的《侍太子坐》的,说什么”表面对曹丕进行了歌颂,其实含有讽刺的意味“云云,实在是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些写评的人真是巴不得他们兄弟一辈子都形如仇敌才好呢;然后还有草皮的诗只要写忧伤只要写孤独,那就是他担心太子之位被人抢走,这些所谓的评论者视野之狭窄,对人情之无知,简直要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也有七情六欲的人?还是他们本身就是一辈子只想着一件事情的机器?我有个朋友戏称这样的评诗方法可以当作”文字狱是怎样炼成的“的现实市里,深以为然。

    宋定伯捉鬼啊,的确是这辈子都是干宝的了……分明就只是编者而已就可以被直接冠成作者,有时候也真不能怪有偏见的人这样多了,实在是我们学的东西就很多地方充斥着偏见啊= =

    PS: 我恨那群把典论石碑毁掉的人!
    PPS: 顾随和叶嘉莹说曹丕的东西我都大爱,我尤其爱顾老爷子那句”文帝以冷静头脑驾驭热烈情感“,真觉得就是把阿丕描绘出来了。可惜亚马逊上面都是断货了,一直就想各买一本来收藏的……

    [回复]

    Reply
  12. 风烟静

    发完回复才发现有新留言了,=)
    顾随说诗的这里有一段录入,专说曹丕的:http://tieba.baidu.com/f?kz=197671845

    貌似顾随诗词讲记中来的,本来是叶先生的课堂笔记。

    ”但是他的东西,非得一整篇看,单挑个把句没有上下文的,有时竟会显得很平庸。“这句话说得真是对。记得有人曾经评论说曹植有句无篇,大概阿丕就是相反的吧……他也不是没有好句子,但是那好句子虽然好,可单拿出来看就是不如在整篇中里面更动人心肠。我总觉得他的东西常常一篇下来是婉转流畅,要断在哪里拿出一句话来都是不对的……

    诗选评论公式化的多,有认真有感情的少,很多看了伤眼,而三曹的诗大概尤其如此吧……三曹的资料我后来一直不大敢随便乱看,实在是因为针对草皮的陈词滥调太多,难保真的气破肚皮……

    顺便求问一句,大人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是在哪里购买的?我也是一直想买,却没能找到……实在是觊觎很久了= =

    [回复]

    Reply
  13. Desiree

    汗……口水汤汤不能绝……

    汉魏我是在JOYO上买的,刚才去看似乎断货了。淘宝上可能有,但这个东西受众过于小,得多问问。并且建议同时买一本殷孟伦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注》,对着看挺不错的。(http://www.readfree.net/htm/200811/4672829.html)此处有下载连接,但这类书网上看一定会挂掉的……
    买的时候是三百多,到手后觉得非常值,折下来一本不过七十,看看书店里一摞摞的注水小说,哪本不要三十左右。不过珊痕也别郁闷了,这类书除了图书馆和FANS,不会有人买,出版社重版绝对亏本。我还很羡慕你的《曹丕集校注》,哪里都找不到。最爱此类无翻译无评论的。今天还想起来三曹诗选评里说曹植“有追求,有抗争,有愤怒,博得了后世人的同情和喜爱”,心里就说,是啊,就是无反省。一博不中的人,或者翩然远去,或者愿赌服输,我都很尊敬,偏对此类觉得别人欠他钱的主绝无同情心。
    百三集是影印本,上面有过句读,但不能太相信,最好是自己再标标看。还是很建议花些时间找找,买一套,绝对受益终生啊。
    中古文学上,我比较推荐刘师培,此人评析很切题,但多数是从文学理论上讲,不太牵涉作者~并且三曹占的份不多。
    那个十卷变一卷我也看到过,当时便呆了,如果能穿越回去该多好~不过,有个朋友说过,单看他的诗,加起来也不过6、7K,足以流芳百世,现在人写上百万K还是拍马也赶不上。
    对曹魏的态度,各朝各取所需,但到后来大约也就避而不谈了,民愤强烈啊~笑。忽然想,当年人们说溥仪这末代皇帝,是世界上罕有的好待遇,人家末代皇帝都要上断头台呢,现在一看,汉家末代皇帝日子还要好啊……汗。整件事里我觉得最假的莫过于蜀汉了,看三国时想,居然连个“遥遵太上皇”的桥段也没有,皇叔就乐颠颠地上尊号了,居然没有“为天下笑”,为天下笑的却是小P他们。
    说起魏国君臣,太子党不提了,有魏贞士司马孚我印象很深呀~~王朗在三国演义里被糟蹋到家了,华歆呢,初中语文课本里选世说新语,就选他那个——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那时还小,就觉得管宁太苛求了。再看看华歆后来的言行,一点不逊色嘛,不知多少人将抱着对他的误解过一辈子呢。(华歆王朗那段公案也有点意思)
    ——这些所谓的评论者视野之狭窄,对人情之无知,简直要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也有七情六欲的人?
    此句大赞,其实评国外也一样,记得有人评莫泊桑的《菲菲小姐》,那是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残忍,德国?德国个鬼。
    我对唐太宗的印象一开头就从西游来,倒不曾特别喜欢过他,秦我是大爱的,有一种面对强力不由自主想低头的冲动。王道霸道,我也不觉得有高下可分,理性上的钦佩可以令我们赞美德行,而本能也会驱使我们赞美力量。
    (我爱那尚水德一片黑的袍服啊!!!!)
    宋我也没有特殊感情,可以说单就朝代而言,我仅限于秦。其实宋最繁华,用兵实在也不差,以往偏见还是比较多的。朱棣自然是人才呀,建文帝在他面前算得什么,反正肥水也没流了外姓田,又想起多尔衮也是人才呀,怎么后来就被顺治九索了……默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这句也很喜欢,很容易想起那个“鸢肩公子二十余”,后面齿编贝唇激朱就算了,小P不该是那样光艳的美呢~~他应该美地好像一阵风能吹散的阴影,像幽黑水面下深藏的粼粼月色,像薄雾中经霜草木的一丝苦香。(我又萌了)
    辛宪英这女人太乏味了,那件事中,我觉得小P那样辛苦许多年,难得地展一展愁眉,真正是劫后余生,还要被人红口白舌地评说。没人性呀。不由还得说小P真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总觉得他爹妈老是刺他的心,曹操那“父德有亏”的一句令我郁闷了他好久,《世说》中那个诡异的毒枣事件中,还要拼命描绘卞太后救曹彰救地如何如何地凄凉。有谁想过他了。
    我都不想说那种下毒方式有多么搞笑了,这已经不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在揣测了,正常人会那么做么?小P你要真这么下毒,会被古今中外的皇帝们BS。
    好想看翻案话剧,有无剧本?
    顾随和叶嘉莹新浪上有下载。

    [回复]

    Reply
  14. 风烟静

    于是我也口水汤汤不能绝……我们都在这儿开研讨会来了呢||||

    哈哈,看来我们都有反弹倾向啊……不过李世民这个对我来说真的是挺极端的例子,对其他人我似乎还没有这种“幻想破灭式”的彻底180度态度大转弯的||||其实有时候能抱有一腔热血也没什么不好,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未老先衰,干什么都没有冲劲,只想要舒服就好了,这也是衰老的表现吧= =

    我对历史潮流这些东西一般都……不算特别重视。我对蜀汉没什么感觉,多半却也还是因为这个“反弹效应”,看蜀汉一般都被描述得太好,诸葛亮被说得太完美,于是蜀汉的一切就不真实起来。就算近年来看起来似乎很有风头另一边倒的倾向,但是其实蜀汉积聚了数百年的民望,大概在短时间内还是会在大众视野下完美下去,所以我……对他们不太感冒。当然也可能纯属偏见—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对蜀汉太投入的缘故所以可能是我想当然了= =||||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可以理解诸葛亮以及三国众人那种各为其主的心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还很萌这种行为模式,不过也是因为三国烽火已经是太远太远的事情,所以战火连天生灵涂炭也不影响今天的人,所以我才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吧,所谓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不讨厌儒家—是说我不讨厌孔子孟子和荀子。一个成了体系的思想,大概到后来就免不了每个继承人都添加点自己的东西进去吧……所以后来那些死守蜀汉正统的那群人,我才不管他们是什么家,总之我就是看他们不顺眼= =|||好了我是魏国亲友团我承认。

    关于曹植,记得丕吧有人提到过说他词才太高,所以遮掩了或者甚至是阻碍了他的情才,我觉得大概还是说得不错的吧。他的诗歌。不过我最不喜欢他的铺陈,什么东西都爱扯一大串,其中代表我觉得乃是文帝诔|||||辞藻堆砌了一大堆华光耀眼缤纷五色可就是让我看得头疼,怪不得人家要说他写得没有真情实感—有没有我是不知道了,但是我是真的没感觉出来;或者真的没有真情实感也不奇怪吧,他和他哥的纠结事……

    我是每次去看这类书都要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翻开书看—不过看得多了之后估计就会麻木了,他们翻来覆去能说太子的其实也就那么几种方式而已, 我现在虽然还会被气到,但是我总想我再多看几篇陈词滥调,大概就可以彻底无视他们了吧。我也喜欢那首《侍太子坐》啊,我才不管他是拍马还是真心呢,把太子说得如此美好我就高兴了。“像幽黑水面下深藏的粼粼月色”,其实也不知道是谁给我这个联想,不过在我想象里阿丕也的确总是和月色联系起来的。又或许其实是因为他自己那句“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我也一直都觉得子桓没有杀子建最失望的搞不好真是那些后人,恨不得子桓真杀了子建然后他们可以写两首怀古诗,哀叹一下兄弟阋墙手足纷争,要么感叹一下植弟弟命途坎坷,然后再洒两滴热泪表示自己的情怀。辛毗的女儿张口就让人厌恶,拿到今天来说,八成要被人掐说自以为是上帝了,笑,只可惜当时没有人这么掐她。阿丕那一抱真是让人心酸又心疼—于是粉丝心理又开始作怪了。小丕真的是应该去抱季重呀!于是世说新语大概就没有把他当作正常人看。我一直就觉得那个毒枣杀人十分地特别地囧,“自选可食者而进”,如此口胡的方式还真亏有人想得出来!

    关于那个戏剧,据说好消息是其实老师的意思是要先抑后扬,要先都描黑了然后到最后再来个真相大揭秘—所以其实不算是完全的坏消息了?我便很期待正式演出的那天。

    其实三曹的东西我看完整的真的不多—我真的就是一啥都不知道的人||||日前刚刚入手一本三曹集,不过是在家里面我还没看,所以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的,不过其实我对它能持论公正抱有的希望并不大……阿丕还有一本魏文帝集全译,不过我觉得你有曹丕集校注了就完全没必要去弄这个东西。里面陈词滥调颇多,比较没有意思,而且注解在我看来不少也相当狭隘。我也是因为没别的可选了,这个是我唯一能买到的阿丕的诗文的全集我才去买的。汉魏百三名家集啊,真是到处都找不到啊><

    一有个朋友说过,单看他的诗,加起来也不过6、7K,足以流芳百世,现在人写上百万K还是拍马也赶不上。

    于是说这个是我唯一觉得很欣慰的了。我一直非常阿Q地想,有那些人这么鄙视他又怎么样,再怎么不想说他又怎么样,提到建安,提到三曹七子,他们还是没有办法让他彻底去打酱油,还是要为他说上几句话……然后联想到阿丕自己说过的话,于是我每次一文艺起来就想说这是阿丕独自的不朽呀!

    司马孚我也印象很深,并且很喜欢他,因为他说自己终身是魏臣,笑。虽然我是不怎么纠结魏国的国祚啦,反正阿丕说了自古无不亡之国,亡了就亡了呗,可是看到有人对魏国—顺便脑补成对魏国的先帝—如此怀念,我也是开心的。王朗华歆大概现在还是就那一副奸臣嘴脸吧,而管宁那段我觉得看起来根本就像是管宁自我YY而已啊!囧……

    啊,叶嘉莹和顾随的东西我也是特别想把图书馆的悄悄据为己有,汗||||虽然都已经看过,还是想要收藏啊!于是顺便去找下载,没有书看看这个聊慰相思也好。

    [回复]

    Reply
  15. 风烟静

    我从未在淘宝上买过书,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状况= =。倒是在卓越买过两次,除了稍微贵了点,其他感觉还不错。这套书真是让我垂涎三尺啊,而珊痕你那本曹丕集校注其实我也是非常垂涎的,可惜不知何处能买了。做阿丕的粉丝实在不容易||||不过说学术就太恐怖了,其实我只是个附庸风雅的文盲来的T T……

    说到无反省,其实我倒不认为阿植弟弟后来如此幽怨是因为他觉得太子之位该是他的囊中之物。我觉得他后半生哀怨更在于他觉得他哥哥不肯给他机会让他再在朝中立足,一辈子也没让他真正参与任何重要的事情。要说他无反省的话,大概就无反省在他一辈子都没搞清楚他哥哥为什么压制他吧!他越是高调,越是要“报国”,他哥其实就越不安,越不可能放松对他的钳制,所以在我看来子建其实……大概可以说是很傻很天真吧=0=||||……话说我为啥要给他辩解啊T T||||| 不过我一直脑补地认为曹爸爸是爱阿丕的—他常让太子留守邺城其实也是对阿丕个人能力的认可,而他总是拿阿丕和别的儿子比较,其实也是对阿丕的期望高的缘故。好吧,以上纯属脑补><

    罗老头其实是同人鼻祖啊!三国演义那不就是捧本命的典范之作嘛!要是写在今天那一定会掐得风生水起的,哈哈!我们课本里面有些分析的确是让人看得很郁闷,这也就是为啥我其实有时候还庆幸阿丕的作品基本上没有在课本里入选的缘故。课外偶尔看到能够惊艳,也是非常美妙的体验啊!比被那种乱七八糟的分析毁了的好。

    6月18号是黄初七年五月初七?那我就期待着看你的祭文了!

    我觉得我对子建是纯属嫉妒,也有反弹作用,但是多半还是嫉妒吧—嫉妒他粉丝多啊!他哥的粉丝要是有他的一半多,为他哥说话的人要是有赞美他的人一半多,估计我就没现在这么条件反射式不爽曹植了,>0<我就是不爽他好处都占尽了|||||我倒是莫名其妙的从小就是魏国亲友团,大概是因为我小时候就开始喜欢曹丕的缘故吧,而且也不知道是谁一早就给我灌输了“三国演义说蜀汉的好话说得太过分了”的观念|||

    子建的东西对我这样的文盲威慑作用尤其大,黑线。看到那一堆堆的华丽词藻我就先晕了,再让我看下去我就要头疼了,没办法啊。还是他哥的东西不端架子,雅俗共赏的好啊!有可能是因为我对子建的经历没有共鸣的缘故,反正他的东西我读起来也是隔着一层纱的感觉。他哥的东西,写的都是人人所能共有的情感,而且真的是十分诚挚真切的感情,的确是更让我感动。其实我一直想说虽然阿丕是小气的家伙,但我还是觉得阿丕比植弟弟温柔敦厚许多啊,大笑!

    听见那些陈词滥调而不郁闷其实我也只是奢望而已啊!常常在自己以为已经能够淡然处之的时候,又冒出一些看了让人上火的东西挑战我的脾气T T 很好奇那位小朋友说文帝什么了?你又是怎样反驳他的?其实我虽然对那些评注啊分析啊得书很警惕,但是依然每次都要忍不住去看,也是因为抱着偶尔能够看到有人为他说话的侥幸心理去看的。有时候不经意间看到有人说他好话真是惊喜啊|||不过我一直以为现在还把三国演义当正史的人已经不多了啊,囧。难道是我想当然了吗……

    “天下是他爹打的江山是司 马守的他这样半路出家没干什么事的皇帝不算”……= =这是什么逻辑||| 又不是问最喜欢的开国皇帝……算了,我一般不跟不能理解的人说这些,就算是朋友也一样,自讨没趣没什么意思,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我认输了还不行么。阿丕这个皇帝做得是比较郁闷哪,我唯一觉得安慰的就是魏国的群臣对阿丕还是很不错的—我一向都是这么脑补的!看他和臣下的书信往来每次都让我有种想要会心一笑的感觉。

    “王当行流涕可也”我很喜欢啊!虽然其他人多半要说这反映了他很虚伪矫情啥啥啥的,但是我就特别喜欢这个故事,也很喜欢是季重为他出这个主意,哈哈。穿越先锋卞太后就不用说了,虽然史书中卞太后也不见得就怎么疼阿丕了,但是世说里面的卞太后整一个就是后娘吧!!!我对卞太后是无语了,不管史书里面还是世说里面= =

    非常期待剧作的最后成品!可以在现场看真是幸福啊!然后我要管阿灯要剧本去,我垂涎这剧本很久了|||

    不过我倒是并不觉得阿丕是个通透的人,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个纠结的人呀!我想象中他就是那个明明知道生之必死、明明知道无不亡之国无不掘之墓,但是却又为自己这种认识而痛苦,甚至也许潜意识里面还羡慕那些可以乐观的人。他一面意识到人生就是个大悲剧,一面却又不甘心人生竟只是个大悲剧,所以他才反复不断地说服自己文章是千古之事,文章可以不朽,这与其说是他相信,我觉得不如说是他希望—以上也纯属脑补,捂脸|||||但是我也可以想象他知道自己的墓真的被挖了之后那“我就知道是这样”的表情,嘲讽别人,大概也还有点对自己竟然还心存奢望的自嘲吧……

    “如果曹芳是叡叡亲儿子我会惋惜痛恨下”,这个跟我心理一样,大笑。不是也有一些不喜欢文帝的曹魏亲友团会说魏国国祚短都怪曹丕、他不做皇帝就好了之类的话么,可我对此的态度就是如果不是阿丕的魏国那就是浮云啊!所以除了曹髦死了让我难过之外—毕竟这是阿丕的孙子啊—我并不太介意司马氏代曹的,不过司马孚真的是好孩子|||历史上的司马懿怎么想的大概是没人会知道的了,但是不妨碍我YY成他就是那杨想的呀!><YY也好,总之我就YY仲达对阿丕是有爱的了||||

    其实就算是作秀吧,能到伯夷叔齐那种份上我也佩服。有多少人是想要作秀却又没法坚持自己一开始想要做到的那点,到最后成了又要作秀名声,又要实质的好处呢?

    [回复]

    Reply
  16. Frankie

    …Well… 不HD地偷窥了很久学术讨论的某人无良飘过… 其实我只是想说… 某人祭日应该是农历五月十七就是6月9号…

    [回复]

    Reply
  17. Frankie

    这个。。。呃。。。年谱上写的是农历五月十七(他是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那啥的嘛,万年历里那天真的是十七= =),阳历那天是6月29按阴历算是今年6月9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4%B8%95
    wiki为证

    植弟弟那个估计是传着传着传错了吧= =还是某人早就知道。。。咳咳,姑且相信是传错了吧= =

    [回复]

    Reply
  18. Frankie

    诶对耶日历上是五月十八耶so why年谱和wiki上都写十七?= =….估计他是凌晨那啥的吧= =(这什么话。。。) wiki和年谱上都写曹叡是丁巳日继位的, 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PP估计是子时左右那啥那啥了然后传着传着就不知道算是十七号还是十八号了。。。(我在胡说八道什么…)

    嗯植弟弟应该是不敢写错的但他前面这句话我总觉得有可能不在原文里= =。。。。他写什么武王诔、卞太后诔等若干诔文里面都没有在前面注明XX年XX月XX日这种东西只有文帝诔例外。。。so….

    话说我一直觉得很奇怪裴松之连甄后、郭后的生日这种东西都挖得出来怎么就记载不出文帝的生日呢= =||||||||

    [回复]

    Rep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